您现在的位置: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教育动态正文内容

教育动态

高校发展冲动要盯着“质”而不是“量”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办学特色形成,需要高等学校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增强办学竞争实力。同时,高校自身的努力和调整有赖于外部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因为在我国现行体制下,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对高校内涵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缘何“大而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完成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过渡。但同时,“大而不强”的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大而不强”主要表现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不高。我国虽然有2700多所大学,但是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高校并不多。虽然每年有数百万名毕业生,但是,创新型人才缺乏。虽然国际论文发表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却较低。

    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的问题,既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也有高校自身的原因。就外部环境来看,首先,现行的资源分配体制导致高校追求扩大规模和更名升格,呈现“趋同”“攀高”的同质化发展倾向。因为我国高校经费主要以生均拨款的方式予以核拨,鲜与质量、特色和办学效益挂钩,所以扩大招生、膨胀办学规模、更名升格自然成为争取资源扩大影响的主要途径。而一些拉郎配式合并高校的做法助长了高校对规模和数量的追求,使本来具有行业或专业特色的一些高校被综合掉了。其次,现行的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的评估体制对高校多注重论文发表、科研经费、获奖和专利等数量指标的评估,而忽视对实际水平、学术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等质量指标的考量,这必然导致高校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再次,招生规模的增长远快于高校数量、高校教师、财政投入等的增长率,导致高校平均规模不断扩大,生师比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明显不足,从而教育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由于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外在压力没有形成,致使高校没有真正把教育质量摆在生命线的高度,使数量扩张成为学校发展的最重要目标,而为质量提高投入的资源和精力不足。

    就高校自身因素来看,高校为解决办学经费不足、追求升格、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普遍存在着强烈的发展冲动。一些高校盲目攀比,贪大求全,规模扩张,致使债台高筑。高校内部的科层制管理不适应对教育学术活动的管理,影响了高校内部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不利于学术自由、自治环境的形成。很多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缺少对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难以激发学生学术探究和专业技能提升的热情。

对高校的评判要看“内涵”而非“外延”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从外部环境改善和内部条件优化两个方面协同推进。就外部环境的改善而言,首先最重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因为在公办高校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政府与高校新型关系的确立,是改变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的主要内容,从而是现代大学制度得以建立、办学自主权得以真正落实的前提。因此,需要对政府管理权限和管理方式予以明确和界定,变过去对高校事务的直接的、具体的干预为间接的、宏观的管理,并更多地运用法律法规、分类政策和标准等手段,引导和促进高校之间的合理分工,引导高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建立高校与社会新型关系。从系统论来看,高校作为一个开放的子系统,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系统。因此,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必须努力形成社会对高校正确的认知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客观的选择机制或淘汰机制。加强对社会认知的引导,形成社会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知以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社会重视并正确看待教育质量从而由此决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命运之时,就是高校真正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之日。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进行水平和质量评估,形成具有公信力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

内涵式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高校自身的改革和调整上

    外部环境的改变,只是为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并非充要条件。因此,内涵式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高校自身的改革和调整上。

    高校必须转变重规模扩张轻内涵提升、重数量指标轻质量和效益的观念,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把学校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深刻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高等教育整体布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包括办学层次、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特色发展等方面的定位,据此提出自己的发展目标,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办学特色,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发展机制。

    深化内部改革。改革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内部治理结构。在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章程建设,推动学校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依法治理机制。加强学术组织建设,扩大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术规划、学术资源配置、学术争议处理等方面的权力。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业绩评价体系,引导和鼓励教师心无旁骛地安守教学岗位,把精力用在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上。

    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关键在教师。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通过强化岗位聘任,打破“铁饭碗”和平均主义“大锅饭”,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探索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分配办法,切实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来源:光明日报)